《少年的你》電影由曾國祥執導,林詠琛編劇,周冬雨,易烊千璽,尹昉,周也,吳越,黃覺,張藝凡,張耀,張歆怡,趙潤南,郜玄銘主演的劇情,愛情,犯罪,電影。
該片講述了:陳念(周冬雨飾)是一名即將參加高考的高三學生,同校女生胡曉蝶(張藝凡飾)的跳樓自殺讓她的生活陷入了困頓之中。胡曉蝶死后,陳念遭到了以魏萊(周也飾)為首的三人組的霸凌,魏萊雖然表面上看來是乖巧的優等生,實際上卻心思毒辣,胡曉蝶的死和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淮闻既恢?,陳念邂逅了名為小北(易烊千璽飾)的小混混,隨著時間的推移,心心相惜的兩人之間產生了真摯的感情。小北答應陳念在暗中保護她免受魏萊的欺凌,沒想到這一決定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負責調查胡曉蝶死因的警官鄭易(尹昉飾)隱隱察覺到校園里的古怪氣氛,可他的調查卻屢屢遭到校方的阻撓。
《少年的你》別名:少年的你,如此美麗,BetterDays。該片于2019-10-25上映,制片國家/地區為中國大陸。該片時長共135分鐘,語言對白普通話,最新狀態冬雨千璽抵御霸凌。該片評分8.2分,評分人數1370020人。
演員:黃覺
老楊
演員:吳越
陳念的媽媽
演員:周冬雨
性格內向,是學校里的優等生,在學校里受到校園暴力;通過努力復習、考上好大學而離開小鎮,是高三的她唯一的念頭。
演員:易烊千璽
成績不好的體育生,從小混跡街頭,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的泥濘里,過著和他這個年紀的高中生完全不同的生活,終日打架混日子,目光所及沒有希望,沒有未來。他對世界有自己的見解,但無力掙脫自己的人生,直到遇到了周冬雨飾演的陳念才看到了光,她成為了他最想不顧一切去成就的希望。
演員:尹昉
高中同學
演員:張耀
陳念的同班同學,班級中典型的“好學生”代表,“考進清華”是他一直以來的目標。在知道陳念的事情之后,有心想要幫助她,不僅為她提供了不少學習上的資料,也努力開導她的心結。雖然性格上總是忍讓,但李想的總體形象十分暖心,猶如鄰家大哥哥一般。
這篇影評可能有劇透
(此文于10月30日作補充。因底下評論已無法控制所以過后筆者不會再理會混戰,各位請盡情隨意發泄情緒哈,但依然歡迎私信探討。P.s.:對本文的修改絕不包括刪除原先存在爭議的語句表達,只是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礎上作一定論據補充說明。)
【31日最終補充:一夜之間突然多了5000個踩,以及上百條私信,我去好評帖子看到很多頂“有用”都是剛注冊的小號,看來很多不知哪來的人正式涌入了豆瓣發動攻勢哈。心疼豆瓣,注冊不像虎撲那樣存在門檻,資本公關控制也簡單。我不介意,也不反對,甚至大家的評論我也沒時間看,反正這電影對我一普通觀眾來說已經是過去式,生活依舊過。只是想說如果你們想把此貼踩下去,還得再努力加把勁咯,加油啊~】
以下原正文:
我哭了——沒錯,是難看哭了。
為了防止粉絲不看內容便一股腦說我故意黑,首先在開頭申明一下:導演基本功底絕對過硬,拍攝藝術方面在我一個外行人來看是非常優秀了。周冬雨、易烊千璽以及諸位主演這次的表現都全程在線。其中易烊千璽確實超出了我的預料,甚至可謂驚艷,潛力展現出來了,未來可期!而周冬雨毫無疑問最佳,已經成長到名副其實的影后級別的表現,hold住了整個人物,她為拍攝這部電影所作的犧牲也讓我敬佩??上?,演技和鏡頭語言是整部電影唯二的優點,其中只有演技對得起全程135分鐘大銀幕,而這個故事絕對配不上主演們用心的演技。
再多嘴一句,我絕不會“綁架”喜歡這部電影的觀眾,也不會用“水軍”此類詞語——即使你們的確是。如果你發自內心覺得電影好看,我是羨慕你的,誰不想看一部好電影呢?尤其是期待已久的,感覺花的錢也值了是吧! 進電影院的時候,我與你們一樣,也是懷著期待與好奇的心情??赡懿煌闹皇俏也⒎且苑劢z的身份。
我等待著各位過來憑理據說服我反駁我(因您的合理反駁評論很有可能被淹沒于如汪洋大海的茫茫唾沫下,所以如果有想和筆者討論的歡迎私信)。同時我也歡迎所有無腦噴我的留言,不會刪除(至于回不回復則看個人心情咯),不過懇請想噴我的不妨看完全文再噴?只需要花五分鐘而已。不然我只會覺得很荒唐可笑:-Dhhh。
不用只看了個標題就指我是針對原著卻來給電影打低分,事實上往后看你們就知道“原著抄襲與電影責任之間關系”只是我在最后才提到的問題,前面一大段說的都沒有論及到抄襲,只在談電影本身的問題。
回歸到電影本身,首先我想請問一下,影片定位是什么?是校園暴力?青春言情?還是高考生活?懸疑推理?亦或“致敬”《嫌疑人X的獻身》與《白夜行》?
在這135分鐘內,定位顯得非常迷離且散亂——當然了,觀眾的解讀是對作品的“再創作”,一部作品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模樣可以是沒有被固定限制的“定位”,通常這類作品比較兩極,不是很好就是很差,但是作者在創作時的出發點是不能沒有“定位”意識推動的,而在這部電影中我就感覺不到這一點。待我慢慢解釋,先讓我們觀眾的眼光聚焦于它的宣傳旗號:校園暴力、現實題材。
我本身就是一個極度喜歡且大力推崇現實主義電影的觀眾。我認為電影是有力量的,電影必須是有力量的,它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是再好不過的。我希望校園霸凌、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相關問題能夠愈發引起重視,但我認為以這部電影為標志并不是一個恰當的方式——請往下看。
整部電影是以這么一個敏感且“注定本身就有一定加分”的題材為主打,它打著校園暴力的題材口號,從一開始就告訴你有一女孩跳樓自殺,然后引出同樣深受校園暴力其害的周冬雨,花了些許筆墨講述她在校園與校外遭到的暴力侵犯,然后她遇到了不知因何原因同樣遭到挨打的易烊千璽,從此二人在不斷磨合間開始了互相保護——其實前60分鐘的故事沒什么問題,你想作一個校園暴力的鋪墊,首先講述反派有多狠,以美麗的外貌與蛇蝎心腸加強形象的反差(多嘴一句,外貌有點像Angelababy,沒別的意思),而清純卻家境慘淡的主角又有多慘,通過冰冷又直接的鏡頭煽起觀眾的情緒。
好了,該打的打完了,該有的傷痕妝也化好了,那么緊接著呢?要知道,這些都是表面,并不是說你拍幾場校園暴力的直擊現場就可以稱之為“關于校園暴力的現實題材電影”。何為“關于”,就是你必須有能力與心思透過現象去挖掘本質,透過表面找到內在的原因。
而當我一心以為男女主與警方這兩條線接下來該開始針對校園暴力現象作深入探討引人思考,并以現實的數據情況作基礎鞏固說服力的時候,情節居然開始講述男女主的調情了?!這時候我就有種藥丸的危機感了。
而且前期節奏相對比較緩慢,不是一部商業片應有的節奏推進。當然這不是大問題。
我意思不是說你要拍成紀錄片,也不是說你非得按照我的想法去進行,但你既然蹭得上這個社會話題,就要有相對應一定的責任吧。而接下來你對話題的淺嘗輒止以及環節間的斷裂感的確讓我感覺頗為違和。
可惜還是我低估了編導離題的能力,完全沒想到在青春言情的突變畫風下居然還能填充了一堆莫名其妙的高考片段?!
你弄那么多尷尬的高考片段和主題有關?能引起或輔以什么共情?
可能有人會這么說(同時也是我在觀看時候對編導意圖的猜測):這是結合中國實際情況,這是本土化的嘗試,證明了這是只有中國才拍得出來的電影!
我尋思你這是《銀河補習班2》?你這部片的主旨是講中國的教育問題嗎?是讓我們懷念高考青春?原諒我看不出來諸如“吶喊助威、拍畢業照、考試現場”這些出現多次的片段與校園暴力到底有何關系,你單獨拿暴力事件出來,再另外單獨拍幾個中國高考現場,血肉與骨架完全不嵌合,這叫什么“中國化的校園暴力”?
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以校園暴力、未成年人暴力為題材的電影作品。我知道在中國不多,能上映也很難,但你真要拍一部僅屬于中國的校園暴力電影,是不是應該切入與校園暴力相關聯的中國情況。你有站在加害者角度客觀且冷靜地深究暴力行為背后的心理問題原因嗎?你有講述過加害者是在怎樣的一個環境下成長的嗎?你有了解過家庭、學校、社會對她產生了什么影響嗎?你有討論過現在我國法律和社會機制在相關問題上處理的弊端嗎?沒有!不過蜻蜓點水,一瞬即過,是非常淺層且敷衍的。如果說從中能引發很多人的思考,說實在的不過只是脫離了電影大家憑個人經驗感性而發的腦洞而已。電影本身主要只是說了反派有多狠,周冬雨的臉有多慘,我卻完全無法產生共鳴,因為你給不了我一個她們的形成來由。為何魏萊這樣一個有能力且有心思考北大的復讀生,家境富有,過去也汲取過一定程度的懲罰教訓,當下距離高考兩個月還有心情與腦子去霸凌別人,而且霸凌對象還是全級前十受到老師特別重視的陳念?為何自己受侵害都不敢吱一聲的陳念在回家路上看到社會混混在打架竟然會不顧當時情況便一股腦報警,過后自己再被欺負時又變懦弱?比較矛盾,人物就像導演的符號,她們只知道要這樣做,而不知道為何會這樣做。不存在無來由的行為,尤其在校園霸凌、惡性犯罪這方面,這是難以令人信服的,所謂“無來由”只是你沒有能力挖掘到來由而已。而我,同樣不是要how,而是要why!
OK,無所謂,如果你沒有能耐深入挖掘這些因素,那不如在另一面——亦即如開頭的暴力行為表現部分——通過適當的藝術加工令它的張力更強一些,對觀眾的沖擊更大一些?通過簡單粗暴的觀感體驗“強迫”觀眾直面暴力的殘酷與黑暗,也能引導情緒的波浪。
但是,仍然沒有做到。
其中所用的暴力表現形式不過是在網絡上散播訊息,鏡頭一閃而過,又或不斷跟蹤你暴力你,這都是在諸多校園暴力題材電影中很普遍很基本且應有的表現。
校園暴力除了熱暴力,還有冷暴力,現實中暴力的形式手段有很多種,而在本片中呈現的更像是未曾在生活中經歷或了解過,僅僅從新聞或其他媒介加上主觀的想象形成效果。
還是說回如何加工吧?我也說不清楚,但我相信如果用一些例子來說明對比,大家會有更清晰的認知:
例如同為相關題材的韓國電影《記得我》,同樣不是一部優秀的電影,它主打最后的反轉,所謂“未成年人暴力”只是作為背景,沒有深入探討的意圖。但是它在暴力的呈現方面能引起我來自心底最原始的憤怒,引起一種意欲親手手刃惡人的沖動;
再例如《小委托人》,小男孩臨死前相機拍攝到的那一幕,是無比具有張力的;
《白小姐》中女童的慘狀同樣……
其實優秀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無論是校園暴力,還是其他社會暴力事件題材的電影,可拿來參考的實在太多了,在這里只是舉了幾個我個人近期觀看過的,且認為沒有對社會問題作嚴肅鉆研但非常能引起共鳴的作品。它們的優秀就在于針對“暴力”這一點進行感染力最大化。
如果你不想或不能作太嚴肅深刻的探討,就最好在這方面有能引起觀眾情緒的表現,或者嘗試走《藥神》《嘉年華》《狗十三》的結構,因為它們的成果都比你現在要顯得更加出色??上?,本片沒有……
影片過了一半的時候我就有種感覺,整部電影仿佛都在圍繞著核心兜圈子,無奈核心包圍得相當緊實,而你僅僅隔靴搔癢刺不進去。我不懷疑導演的硬實力,鏡頭等各方面都處理得不錯,但在這樣一個情節發展下,反而讓我覺得架空了現實,地基不夠牢固,而開頭周冬雨陰沉著臉如行尸走肉走過去為自殺女生蓋衣服只是導演的一種故作深沉。
而且很奇怪的,故事背景是在2011年吧?那時候智能手機還沒普及,微信也未普及,電影中很明顯是借鑒過別的近年相關題材片段的手法而不考慮實際情況就使用了。
其次,不要說什么“你經歷過校園霸凌,或者你經歷過高考,你就會對這電影有同感”之類的言辭。一部優秀的老少咸宜商業電影拍出來不僅僅只是給“特殊人群”看的,為什么我一定要經歷過才能有共情呢(甚至,我經歷過也沒有產生共情)?你既然拿得出這樣的理由來幫電影說話,也就證明它本身的影響力是具有局限性的。一部作品如果真的有能力,它無論涉及談論的是哪一方面,無論觀眾讀者是否有過類似經歷,都是能產生足夠共鳴的!
所以,這不僅不是一部“中國化的校園暴力”電影,也不是一部合格的校園暴力題材電影。
不要拿什么“廣電總局”為借口,據我所知本片只剪了3分鐘左右,剩下了135分鐘。剛開始還有點惋惜,看完之后我甚至認為剪得還不夠,到100分鐘就差不多得了,也不會讓我如坐針氈。如果編導真的有實力,即使在不分級的限制下,也不應該呈現如此糟糕的故事。為什么近年中國的現實題材仍有那么多好片子誕生,而你不能呢?如此糟糕的故事呈現,絕對無法拿別人當擋箭牌。
但它的糟糕可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真是“劍走偏鋒”,完全沒有想到接下來的劇情走向竟達到令人忍無可忍怒發沖冠的發指地步。
后段才發現,原來校園暴力只是個背景幌子,更離譜的是直接融梗兩部在中國如火如荼的暢銷小說,電影與其套路結局、表現形式基本都一樣,屬于極不討喜的投機取巧,換湯不換藥,我不得不全程司馬臉以表尊敬。
我不是東野粉,但八年來東野的作品我看過非常多?!栋滓剐小放c《嫌疑人x的獻身》我早在2011年便已經將小說看過,之后改編的中日韓影視版亦同樣,我甚至連韓雪版音樂劇《白夜行》也看過,且不止一遍。
雙棲共生的關系、過失殺人后幫忙處理尸體的情節、不在場證明的設定、裝作跟蹤狂投案頂罪的發展、女主良心過不去最終自首的結局——如果情節只是有一到兩處與別的作品相似,那倒可以理解。但在一部作品里看到與另外一位作家的兩部代表作重復率如此之高,就難再說是巧合。而且最重要的是,本片中雖然是換了一個背景(背景不同當然不能證明什么,如果連背景都相同才能定義為抄襲就實在太愚蠢無恥了,所以說什么逐字逐句比對是不可能的,多數人還是缺乏這個意識),但我們必須透過文字的組織看到后半段主線邏輯的核心結構、發展的推動因素、對梗與設定的運用方向、行為與詞語背后的內因含義,如果你喜歡讀書(最好是推理方面的小說),甚至自己原創過文學,應該更能以同理心明白我的意思。恕我直言不諱,這不是致敬,也不是借鑒,它就是在抄襲東野圭吾的《嫌疑人X的獻身》與《白夜行》!
首先說明一下,我現在知道這部電影改編自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此書在豆瓣的評價已被多人指為抄襲,且這位作者過去絕大多數的作品都有與原著直接作對比的抄襲實錘,是真真正正洗不了的。抄襲是愚蠢的融梗,融梗是偽裝的抄襲?!叭诠!币辉~本義就是網文為逃避法律責任游走在灰色地帶而發明的技術。我真心奉勸拿“新華字典論”“高考作文論”等等荒謬類比的諸位先去了解下什么叫做著作權法的概念再來敲鍵盤吧!很多人都知道,在這方面的法律界定是很模糊的,但絕不是說法律沒有作出明確判決,或者你根本沒有起訴就代表它是正當的,公道自在人心,情理與法理的矛盾是永遠存在的。當然了,你或許會說小說是小說,電影是電影。那么,改編抄襲作品的電影就沒有責任了嗎?我認為不是的。如果說在電影組不知情的情況下拍攝,那或許情有可原;問題在于易烊千璽為白夜行點過贊并推薦東野圭吾三大作的歷史證據確鑿,且從電影畫面安排來看劇組對兩部著名作品不知情的可能性不高。
近日導演曾國祥再次出來表示他沒有看過《白夜行》,但是在拍電影前知道原著是存在爭議的。
而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完全沒接觸過《少年的你,如此美麗》,也絲毫未曾了解過它與東野的關系,但在觀影過程中,劇情自然而然就令我想到了東野的作品,那似曾相識的幾句點題臺詞,那隔開審查的橋段設置,那人設關系的進展和轉折,后半段推動核心的跌宕起伏皆有著別人的影子,電影結束后我上網搜索才知道原來是這么一個背景。所以不用再說我是先入為主來作主觀偏激的評價了……我知道電影已經做了很大的改編,但實際上并未能做到把抄襲的內容完全去除——不如說,如果要把抄襲的完全排斥,就幾乎等于完全排斥了小說的情節鏈接結構,等于將它打亂還原成一團散沙再重組,這也就談不上買版權改編了??陀^事實上劇組為抄襲的原著IP付了天價的費用,助紂為虐,助長了扭曲的創作觀念與非常不端正的風氣。而這樣的成品毫無深度、技術(當然并非指導演與演員的專業領域硬實力)、原創可言,在邪惡的種子上栽培出的花朵果實,導致電影改編后的節奏控制與脫離主題、邏輯渙散、環扣斷裂的情節過渡更是慘烈。所以我認為背大鍋的是原著,但該噴的電影仍然該噴。
從網絡上的輿論就可看出,平時對文學敏感的人在14億的中國人口里比例本就不多,心懷維權意識的更是少之又少,說“抄襲”不算大事的,說“抄襲”可以暫且不談的,甚至說“抄襲”是進步必需的,更說別瞎幫日本人維權的……以上言論一堆,看得人真是心涼。我終于知道在這件事上人與人彼此之間最大的層次差距不是在對電影藝術的審美上,而是在原創意識、維權意識這方面上!我終于能理解為何《少年的你,如此美麗》這部小說甚至可以衍生電視劇了!
我支持東野圭吾維權。
所以很抱歉,我知道包含導演與演員在內的主創團隊的用心良苦,我無比肯定你們的努力,也并非說鏡頭與演技無法加分,我不否認這部電影有好幾處優點,我也會繼續期待關注團隊之后的作品。但真的很可惜,我作為觀眾決定的評價在于成品質量如何,而不是你拍攝過程有多么努力?;蛘咭部梢哉f,只有你的成品優秀,我才會更進一步去了解背后你有多努力。而抄襲是原罪,為了抵制抄襲,必須一星??v觀整部電影,最大問題不在于“抄襲”,也沒有差到一星那么殘忍,但十分遺憾,抄襲就注定了差評。所以你拍了這么一個故事就只能無奈背鍋了……
順便補兩張圖,雖然我覺得力度稍微有點弱(因為海報這方面的抄襲界定是更加模糊且具有局限性的,其實很多相關事例證明在情理上都能容許其存在,且影響不大),但考慮再三后認為在此也可作為對論點的輔助。
好,凡事以辯證思維看兩面,上述我只指出它抄襲的問題,接下暫且不論,退讓一步海闊天空,仍然回歸到故事本身。因為如果你抄襲抄得好,那起碼也不會被噴得很過分是不是~~~
但我還是想問:你最后搞這么一出抄襲故事和你開頭“校園暴力”的主題到底有什么關系?對,我知道——是因為校園暴力所以反殺,但這只是引出你最后“懸疑風” 套路煽情的導火索,只是一個背景動機,完全不是服務主題的產物。后半段懸疑推理的部分對主題有什么首尾相連,還是什么畫龍點睛,升華主題,又或者是回收伏筆鋪墊啥的?什么都不是。
開頭與結尾女主成為了教師的戲份完全有理由刪掉。所謂“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后一句我能理解,但對于前一句我是真的無力吐槽了,為何有如此假大空又矯情口號呢。還有諸如“你往前走,我在你后面”等等,電影中充滿許多看似催人淚下實則沒太大意義的空洞臺詞,有種庸俗感。
你保護世界,誰又來保護原創?且一個成年高中生過失殺人后留有案底長大還能考取資格證當教師,作為一個法學生表示,很有難度吧……以及,當時臨近高考,突然臨時換班主任,也是需要給理由解釋的一個點。
好,我也不說你后面與主題有啥關系了,我就單說你的推理和逆轉的水平:很差勁。
真不要以為隨隨便便拿車子、指紋、不在場證明這些作個簡簡單單的推理和明眼人乍眼都能看穿的隱情作懸念就有模有樣的感覺,其實只是很小兒科的運用。到后段警察將男女主聯系起來完全是靠情感去推動,并非以科學手段和理性分析來破解謎團詭計。更何況這是抄襲的套路,而東野原作的詭計和線索推理、彼此之間的智商博弈可是高明得多。放到這部片,編導根本不懂得如何去利用這些“道具”。
沒錯,就如警官在影片中責罵男主一樣:很愚蠢。
而片中警方的偵查手段,表現出來也很愚蠢。
這段話倒是全文我最有底氣說的,至于為什么,你不用質疑我對懸疑推理這方面有多了解,何不點開主頁看簡介,便明了。
說實在的,我看的過程中全程跳到東野的作品影像中去。如果沒有看過那兩部經典作品,可能真的會被感動,我承認。但是,講道理,真的相形見絀……同時我又想到,如果國產版的《嫌疑人X的獻身》給這位導演按照這樣子來拍,我敢肯定絕對比蘇有朋已經正宗改編的要優秀不少。
而最大問題就在于,你這是《少年的你》??!
所以到最后,我還是那個問題:我想請問一下,影片主題定位是什么?是校園暴力?青春言情?還是高考生活?懸疑推理?亦或“致敬”《嫌疑人X的獻身》與《白夜行》?
不妨多加一個:以上幾方面有哪點達到一定完成度了?
難道僅把你煽到落淚不能自已的就代表是好作品了嗎?我后來想過,即使拋開原本先入為主的“主題定位”來感受它,原來也只不過是一部始終披著校園暴力外衣故作沉重卻屬于出口成章就青春傷痕疼痛的網絡成長故事。
反駁我的聲音口口聲聲說“校園霸凌”方面不是這部電影的重點,反對我為何非要執著于這一個點去針對漏洞,而這些聲音卻在別人打差評時以標榜“中國的校園霸凌”這個主題為道德借口及其帶來的社會效益“綁架”所有給這部電影差評的觀眾(社會效益?真諷刺)。我從沒有反對打五星的各位,也沒有討論任何人的人格,我給予絕對的尊重,各位卻將打一星的觀眾通通認定為“黑子”繼而對其進行人身攻擊,毫無來由便主觀揣測別人差評的用意——所謂“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但有時針對一部藝術的審美差異不只是角度上的,更是層次上的。前者沒有對錯之分,但后者必有高低距離。我自認眼界非常狹窄且膚淺,希望各位能夠以正確的方式教育我——只是,試問誰更帶有主觀的雙標偏激呢?
我是在首映日早上9點40分觀看的電影,算是相對較早的那一批了吧?看完寫一星短評的時候豆瓣還沒有出分數。但是之后——好吧,我也是看到這個8.7分的開局有點如魚刺哽在喉中,實在不吐不快,所以才寫下了這篇長評?;蛘哌@部片不如我主觀認為的那樣垃圾,但是各位(包括制作組)試問一下自己,8.7的評分,不管對不對得起觀眾,但能對得起其他人的其他電影作品嗎?
從沒有想過也不敢想象這篇評論會被推到風口浪尖。你不用驚訝為什么它會在第一,我比你更驚訝。只是一種滾雪球式的僥幸吧!自認寫得絕對不是最好,但被頂了上去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不少人與筆者有同感吧……只是高處不勝寒,不知此文能堅持存活到什么時候呢?如果你覺得筆者說得不對,就盡管把我踩下去吧。